以詩為志:沿著運河文脈走進淮安的深邃
——沙克《詩意的運河之都》中的人文地理
作者:蔣登科 臧梓潔①
[摘要]:地方性寫作是當下比較受關注的詩歌探索路向之一,而這種探索對切入角度、情感方式等的深化、拓展,是其獲得創新與成就的重要手段。沙克詩集《詩意的運河之都》以運河文化作為精神脈絡,以運河之都淮安為基點,將空間歷史化、歷史日?;?、日常審美化,用平實的詩歌語言描摹當地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跡、民情風俗。沙克以鮮明的地理意識、史學思維、文人趣味深入地方寫作現場,以水為媒訴運河、歷史為經演淮安、日常為緯話當下,用詩的方式為一方精神故土立傳、唱頌,人文與地理的詩意融合,為詩歌的地方性寫作提供了具有詩學意義的嘗試。
[關鍵詞]:沙克;詩歌;淮安;運河;歷史;文學地理
歷史文化名城淮安古稱淮陰,地處蘇北腹地、淮河中下游地區,坐落于中國南北氣象地理分界線、古淮河與大運河交匯處,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發源地之一。秦時置縣,后劉邦興漢又蔭及此地。隋開京杭大運河后因地處黃淮運三水交匯,政治、經濟、文化地位日益上升。至明清時達到鼎盛,成為“南北之襟喉、漕運之要津”,作為國家漕運、河道、鹽務、軍事架構的中心之一與杭州、蘇州、揚州并稱“運河沿線四大都市”,到了21世紀更被具體化為歷史性的運河之都。南船北馬人員興盛,達官貴人、商賈巨富、文人雅客齊聚一堂。歷代詩詞大家經過淮安詠史抒懷,反映大運河、淮河沿線風光習俗、名勝古跡、世故人情、民生疾苦、羈旅愁思的名篇佳作不勝枚舉,產生了“運河之都文學現象”②。而淮安本土的文人也形成了自己的文脈,“淮安歷代詩人詞家數量多,代表性作家層次高,文人雅集唱酬風氣很盛”③,詩、詞、歌、賦的韻文寫作傳統源遠流長,集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淮安詩征》。在中國現當代詩壇上,淮安詩人同樣有著良好的表現,形成了一支在江蘇甚至全國都占有一席之地的詩歌勁旅。從老一輩的辛笛、蓉子、袁鷹、趙愷等,到80年代詩潮中涌現的沙克、杜馬蘭(杜駿飛)、言子清、胡健、荀德麟、戴珩、高翔、陳紹龍、杜鵑等,再到新世紀嶄露頭角的梁雪波、中子、楊綿發、月色江河以及近十年來跟進的梅爾、王往、劉暢、蘇寧、季風等中青年詩人,都在形成區域特色和表現大眾人生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單從地理定位來說,沙克顯得有些“尷尬”,他出生于皖南蕪湖、長期生活工作在江蘇淮安、南京兩地,他對出生地和曾經生活、工作的地方都懷有特殊的感情,或者說,這些地方都對他的人生和藝術產生過不小的影響。我們不難從他的作品中找到和這些地方相關的文化信息、精神滋養,因此稱他為蕪湖詩人、淮安詩人、南京詩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不過,單純以地理位置或者坐標來界定詩人身份,有時候也會存在一些局限,體現為一種外在性,和詩歌的內在特質存在差異。沙克的詩歌探索始終是以自己的人生體驗、生命感悟為核心的,他在本質上就是一個獨立的、名叫“沙克”的詩人,和地理相關的信息在很多時候只是一種依托,即使避開這些信息,“沙克”依然存在。當然,從深層看,他的氣質、思索、追尋等等又無不和這些地理信息和與之相關的文化資源密切關聯,因此他可以是和他相關的每個地方的詩人,只是他的人生閱歷、文化積淀、詩學視野比很多單純依托于一個地方及其文化的詩人可能要開闊一些,這本身就決定了沙克人生與藝術的“復合性”;而他對于具體地域及其文化慣性的超越,加上豐富的人生履歷和創作積累使他足涉五洲四洋、詩載海內外報刊,成為江蘇詩壇乃至中國詩壇的一位重要詩人。當然,在討論沙克的運河書寫、淮安書寫的時候,我們在承認詩人的復合性、超越性特質的同時,會更多地關注沙克作為淮安、里下河流域以及蘇北詩壇的代表性詩人這一身份。
沙克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后期一度離開詩壇,較少寫作而不與外聯,但在本世紀初的“歸來”后顯示出更加旺盛的寫作生命力,《我回來了》堪稱“新歸來”詩人的宣言?!八行職w來者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不忘初心,紛紛趕回心靈原鄉,也就是曾經對詩歌的那份熱愛使他們毅然歸來?!雹苌晨顺良帕耸暝俅位貧w詩壇,從青春、愛情、鄉愁的寫作中畢業,淡去了八九十年代對于超現實和陌生化的追求,卻保持了對社會生活、現實人生的關注和介入,在某種向度上返身于人文地理性的淮安,傾向眾流通入的精神故土——大運河。以往他是“徘徊在學院和民間之間的精靈”⑤,現在他的創作則更加傾向于平民化、日?;?,“生活”、“過日子”等生命過程中的切實體驗成為了他的關注焦點。沙克將運河工程的宏大和淮安周圍的自然風光、城鎮古跡、民情風俗靈活融入詩中,帶著一度作為新聞記者的責任感、良知與使命意識、帶著對社會現實癥候的敏銳與警覺,以詩歌寫出了作為詩人的寫作自信、作為運河兒女的文化自信,為運河和淮安立傳、記志、唱頌。他以在地者、現地者的身份試圖恢復詩歌“寫作與田野、理論與文本、交流與傳播”⑥的聯系,對整個淮安文學、蘇北文學乃至當代運河文學的發展都有啟發性意義與模范作用。
當代“運河文學”得名于劉紹棠描寫京東運河的系列鄉土小說。⑦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運河沿岸城市的作家掀起了一股創作上的“運河熱”,在小說、散文隨筆、報告文學、紀實文學、話劇、歌劇等多個文藝創作領域處處生花,詩歌創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牧?、向翔、浩仁、李清濱、鄭學富、時培京、張國云等人都以運河為題進行過創作但遺憾未能形成完整的系列或詩集?!斑\河文學”以及后來逐漸分化出的“北運河文學”、“里下河文學”等往往以小說的創作實績居多,而詩歌創作稍顯薄弱。而以沙克為代表的一批在地詩人對運河的書寫就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時代意義。沙克的詩集《詩意的運河之都》以運河為軸串聯起淮河、淮揚、淮安、蘇北平原以至整個“江南”,其詩作中的中國氣度、民族風格、地方特色為運河題材詩歌寫作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具有貫穿地理歷史的開拓性。沙克在《喻鄉土》里寫道“北部江蘇,水多成網”,“沿運河遷來的太湖靈性”和“幾方水土”(《老祖村的韓莊》)共同鑄就了運河沿岸的風土,“前興運河,后興淮揚”(《淮揚續句》)?!镀帧贰洞骸贰洞箝l口》三篇典型之作較為系統完整的敘述了運河開鑿的歷史原由與其帶來的社會、經濟、文化效應,“百年轉運,人頭密集/沿河景觀帶的龍舟掛著紅燈籠/船頭說書,岸邊唱戲/明清的魂還身為市民川流不息”(《船埠》),足見當年盛況。以運河為中心的水網已經成為沿岸人民的“記憶之地”,一種“集體記憶表達”⑧。人與運河之間建立的具體聯系是一種“作為存在與命運方式的人的地理性”,“運河”超越了簡單表層的“可被洞察的、被生活過的”地理空間概念,上升為“人文”地理⑨,如徐則臣在《北上》的封面上所言:“運河不只是條路,可以上下千百公里地跑;它還是個指南針,指示出世界的方向。它是你認識世界的排頭兵,它代表你、代替你去到一個更廣大的世界上。它甚至就意味著你的一輩子?!?/span>
以淮安為例,京杭大運河、淮沭新河、淮河干流、淮河入江和入海水道、蘇北灌溉總渠、廢黃河、淮北鹽河在淮安境內縱貫橫穿,襟帶洪澤湖、白馬湖、高寶湖等水系。而淮安屬黃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區,西倚皖東丘陵,地形西高東低,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積為河湖水域?;窗矚v代因河而興,靠水維生,也因此形成了獨特的“水文化”⑩,“敲敲淮安骨骼,里面的精髓汩汩有聲……”(《神話的城市好比一根猴毛》)。運河帶來的“溫潤、水性”(《伯仲之地》)塑造了淮安人的經濟形態、思想觀念與文化性格。沙克在詩中寫道:“引著一條河的基因走/我的血液不僅在血管里奔流/也為消融冰雪與渣滓而不惜外流”(《領行的河流》,“我的命不斷遷徙……我的籍貫在命中流淌”(《我的籍貫在命中流淌》),“近身的事物恰似運河碧波/沉淀著從杭州到京城的水系遺產/未必顯現,溫然存在”(《春到淮上》),寫出了詩人與運河的血肉關聯。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沙克寫運河的作品中還有不少表現人與自然的抗爭的作品,如《一條大河》《大湖之下》《接受風暴》等直接描繪纖夫漁人堅韌頑強、掙扎求存的水上生活。類似《不安的洪澤湖》等作品雖采取溫婉恬靜近于搖籃曲的寫作方式,但傳達的卻是可怕暴風雨前的最后寧靜,實則危機將至?!蹲卟槐M河堤》《白鷺》等作品中則表現出歷史循環、保守不前的滯重感與哀愁,情緒低迷。而沙克“歸來”后再寫運河與蘇北,則以自豪的口吻、閑適的筆調歌頌運河及沿岸的包容、生機與溫暖,充滿歷史、文化的自信、自傲與感恩,在創作心境、時代語境的變化中多了溫旭之氣。而今沙克的創作更強調地理意識、史學思維、文人趣味,以詩為一方家鄉立傳?!斑@些都不是我著重表述的/里下河平原的敘事/核心在妖嬈、溫潤和生命力/我想讓天下人記住她的才情風度/書卷、鹽、布和天道/結實成流派性的地理所在”(《里下河卷軸》)。
“地方”是由人文主義機制形成的,是在“空間”的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地理概念,“是由文化長期作用于自然地理空間而來的”。無論是學者段義孚(Tuan)提出的強調人與地方情感的“戀地情節”,還是學者雷爾夫(Relph)提出的表示人對自然界和地理空間產生深切敬重的“敬地情結”,長久的生活事實與“在地經歷”產生的歸屬感與“地方依戀”都是共通的。⑾沙克憑借豐富的想象、扎實的歷史文化積淀,懷著對運河、淮安的愛與敬意以在地者的身份,在《詩意的運河之都》中完成了對淮安歷史文化形象的初步勾勒與建構?!盎此幍某鞘性绺某尚旅只窗?/span>/吉祥如意,淮水安瀾”(《南北分界線》),“在家的胸口建城/叫運河之都”(《大運河簡史》)?!都幕窗病房胺Q其中的代表性篇目,幾乎囊括了整部詩集的主要寫作對象與主體內容,融地理分析、歷史梳理于一篇,“大運河悠長,洪澤湖寬廣/給予淮安精血和意念/給予我的一貫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將自然、地理與人的和諧共生關系寓于其中,底蘊深厚。由于歷史、經濟等現實因素影響,蘇北地區長期以來被蘇中、蘇南的光芒所掩蓋,而沙克在詩中竭力傳達“淮揚一家”的理念,“淮揚近親,煙雨不分”(《伯仲之地》),又另作《數點蘇北,家譜一二三》《假如沒有蘇北……》《中國蘇北,歷史進行曲》等詩歌歷數蘇北歷史文化景觀、替蘇北正名,凸顯蘇北平原北臨齊魯大地,南接江南水鄉,既有北方直爽豪邁又有南方和緩溫潤的文化性格與特色,顯示出蘇北“風大云飛的霸氣”(《數點蘇北,家譜一二三》)。美國人類學家施堅雅(Skinner)提出中心邊緣理論,認為每個小區域都在大區域中具有自己的角色或功能,其中一個小區域的中心城鎮即作為區域自組織中心⑿。
沙克在詩歌世界里著力將“蘇北”塑造為“運河”的中心,將“淮安”打造成“蘇北”的中心,以淮安為根基撰寫運河的精魂。他將運河與淮安、地理與人文的氣運化為一體,將空間歷史化、歷史空間化。地理是歷史的舞臺,歷史為地理之骨相?;窗沧鳛橐蛔鶕碛袃汕砂俣嗄隁v史的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資源和潛力?!皬膭撟黝}材上看,對淮上自然山水、田園風光的陶醉,名勝古跡、歷代賢杰的緬懷,呈現出千秋一脈的題材傳承?!雹焉晨送瑯釉谠娭写罅γ枥L淮安自然風光、名勝古跡、飲食風俗等地域文化分子,以詩歌演繹淮安歷史、為歷史作注。他幾乎為淮安下轄的各個縣級行政區中大多數名勝景點都寫過詩,其中為運河與洪澤湖作詩最多,而“白鷺“、“天鵝”也成為沙克詩歌中經常使用的意象,《浦》《白鷺之鄉》《洪澤湖,天鵝湖……》《關于野菜的回憶》等詩最具代表性。沙克的詩好似淮安的地方志,他寫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青蓮崗、水下泗洲城、河下古鎮、漣水妙通塔、金湖、盱眙、清江浦、白馬湖、鹽河等風景名勝,字字用情、如數家珍?;窗矚v代先賢沙克也廣有涉獵,其中寫淮陰侯韓信與辭賦家枚乘的詩作數量最多、藝術上更為純熟,切合淮安文脈的一貫創作傳統。而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抗金女英雄梁紅玉、抗倭武狀元沈坤、明代狀元丁士美、明太祖朱元璋、清江浦碼頭出的兩位梨園大師王瑤卿和周信芳等人也進入了沙克的詩歌視野,以詩歌的方式演義出一部淮安名人傳。
沙克不僅關注歷史場域,更關注當下存在,他寫歷史運用當下的現代元素,寫當下融入歷史的文化基因,有深厚的歷史感與強烈的寫實精神?!拔以诟桧灱页I钪械募馄?/span>/善美的人性、文化及情感/還有汗水與錢幣、耐磨的性格/我表達生老病死的動態/唇齒嗑碰,心有憂患”(《日常頌》)?!啊職w來詩人’在創作上的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通過日常經驗的敘事來擺脫‘影響的焦慮’,在歷史與現實的多維聯系中彰顯文本的組織能力,用艾略特荒原式的反諷去投射生活中的光影聲色,對生活細節與日常經驗的偏愛使他們的詩作有著更多的‘及物性’特征”⒁。同樣運用反諷的方式表現社會人生,沙克的創作特色在于其在詩歌文本中充當了“講故事的人”,從“知識人場”走向“說書人場”,冷靜客觀的智性敘述中隱藏了深切的實用關懷?!盁o論何種情況,講故事的人都會向讀者提出忠告……忠告被編織進現實生活的經緯之中,便形成智慧?!雹由晨私洺R圆煌凇靶職v史”“新傳統”的方式,用反諷、戲擬甚至黑色幽默的手法擴寫、改寫、解構歷史人物或本事,采取古今嫁接的意象拼貼手段,世俗卻不庸俗?!俄n信在鄉》《草民之帝俯瞰淮?!贰而P陽花鼓?朱元璋》等詩作以近乎于魯迅《故事新編》的俏皮俚俗語調,“采說書而去其油滑,聽閑談而去其散漫”⒃,以戲謔的言語、平等對話的姿態反映現實的“民生和城市化”(《世紀初,記者手記》)問題,顯示出其詩學觀念上的實用理性。沙克詩歌表現出“寫作內容與對象日?;?、審美趣味個人化與細節化”⒄的特征,通過細碎的生活場景再現和細節還原呈現淮安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態、生活氛圍與環境色彩,富有溫暖飽滿的生命氣息?!皻v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構成的,歷史是日復一日,點點滴滴的生活的演變?!雹炙脑娭蟹路鹩小叭切挝蓍芟碌膰Z嗑聲人情味”(《家轉移到群居的花園》),有淮安的萬家燈火、淮海戲的聲音和淮揚菜的溫度。他在詩中寫淮安獅子頭、大閘蟹、燉菜的美味,寫“沉厚如鐘震城厥/尖細如箭穿云天”(《淮揚小戲》)的淮海戲“拉魂腔”?!渡裨挸鞘泻帽纫桓锩分幸痪洹耙槐G茶的滋味漫漶出了淮安府城”和《酒鄉行》道出淮安的茶文化和酒文化,經常出現的“佛塔”、“禪塔”意象點出淮安的文化信仰,“蠶”“?!薄敖z綢”點出淮安的產業特色。
他對“生命、自由、美和愛”的追求都隱含在對平民小人物日常生活場景和交往細節的敘述里,他的詩歌具有“新寫實”的特征,不避“原生態”“毛茸茸”的現實生活,將日常生活審美化,在“日常生活敘事”下包裹著“日常生活歷史觀”。沙克日常生活化的詩歌寫作無疑是“一種新的詩學價值觀的表現,是對宏大敘事和神性寫作的一次糾偏”⒆。沙克“歸來”后的詩歌語言也隨內容的親民性而越發平實質樸,“采取貼身的表達/這樣的話語更親切、真實”(《日常頌》)。他有效吸收了古老的淮安運河民歌、洪澤湖民歌民謠、金湖秧歌、南閘民歌以及淮安近代民歌,創作中不時采用民歌小調的語言形式、音韻情調及用語習慣?!靶∏薄靶≌{”“謠曲”“搖曲”甚至舶來自西方的“夜曲”都為沙克提供了靈感,他的不少詩歌干脆直接以此為題進行創作,《今夜星光燦爛》《小夜曲》《七夕,夜曲》等作品中洋溢著靜謐恬然的夢幻氛圍,《端午小調》《花布謠》等作品則充滿民智與詼諧又略帶童真童趣?!而P陽花鼓?朱元璋》在借鑒民謠寫法的同時又與地方戲曲結合唱頌歷史,“鄰地盱眙好風水,祖陵的石人石馬威/湖水平,淮水安,鳳陽淮安各揣一部圣家譜/咚咚鏹,咚咚鏹,咚鏹咚鏹咚咚鏹”,在歷史與當下、日常生活與形上哲思、寫實與虛構、地域特性與民族通性間尋求平衡。
從《春天的黃昏》《大器》《沙克抒情詩》到《有樣東西飛得最高》《單個的水》,再到而今的《詩意的運河之都》《行吟本土》(書寫中國本土的人文地理及風情)《憶博斯普魯斯海峽》(書寫域外的人文地理及風情)等詩集,沙克的詩由“抗辯”到“低語”繼而轉入“歌唱”?!对娨獾倪\河之都》是首部書寫淮安歷史文化、人文底蘊、自然風情的個人詩集,或許也是首部描寫運河文明、千古淮揚的個人詩集,它是沙克幾十年來創作的此類題材的詩歌總集。在這部詩集中,我們可以感受詩人在情感方式、精神質地、生命思考等方面的變化,他逐漸慢下來、靜下來、沉下來,創作視點不斷向外、向下轉移,題材焦點隨年齡增長愈發現實化、具體化、時事化,詩歌語言由奇異晦澀轉向簡明通俗,詩學追求由哲理性轉向實用性。沙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今的創作形成了“離鄉——尋根——思鄉——還鄉”的精神曲線,展示出其“探索——迷?!词 貧w”的生命軌跡與心路歷程?!皻w來”后的沙克跳脫出理性、寬泛的宏大敘事模式,轉向富有活力的日常生活書寫,以及時互動的田野寫作方式,孜孜不倦地對本土的風光古跡、生命形態、藝術形式進行細致的描摹。沙克認為“20世紀末的寫作是自覺,21世紀初的寫作是自在”⒇,這也是多數“新歸來”詩人的心聲。在體味了鄉愁與城愁的雙重經驗后,沙克由高處著眼、向低處落筆,進入觀察之境,“詩意地在場”(21)?!霸谶@個詩意的新世界里,并沒有太多的秘密,詩意本身也并不提供什么具體的材料,這里有一種內在親密的源泉,幫助我們找回棲息之地……詩是真理之地,在那里,人的意識與真實的世界自在相遇?!?/span>(22)沙克回到自己的一方心靈原鄉——運河?淮安,以詩歌為這座歷史悠久、能人輩出的“運河之都”貫通古今血脈?!耙徊可钊牒恿鞯脑姼?,必然蓄滿生命和時間的豐富樣態,其中的語言藝術,思考和情緒,既服從著生存和流淌的需要,也呈現著自我方式的深度、力度和向度?!?/span>(23)
沙克創作的一大亮點就是他游刃有余地走近歷史、解讀歷史、體認歷史,以個體情感激活歷史,將歷史題材的厚重與詩歌的感性輕靈結合,并由此完成了運河兒女的自我文化身份指認與淮安城市文化“和、精、清、新”的形塑。沙克博采史實,兼及北雄南秀,在創作題材和寫法上不斷推陳出新,詮釋了以淮安民生為縮影的運河沿岸“吃、喝、住、行”的日常生活模式與事實。其以自身的主體審美浸潤歷史認知,不僅局限于描述,更追求重新書寫運河與淮安所表征的文化符號,在源與流、古與今、雅與俗的交融碰撞中為運河生態、漕運文化、河工文化及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續寫“當代史”?!对娨獾倪\河之都》以詩歌為載體凝縮了一段與運河相關的淮安史志與生活志,這樣一部“運河與人”的詩歌形式地方志不僅生動講述了局部社會的分化、變遷,更暗含了一條以京杭大運河為脈的民族生成史與發展史。
2022年1月29日初稿,2月11日修改
[參考文獻] :
(1)蔣登科,四川巴中人,文學博士,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臧梓潔,女,遼寧丹東人,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
(2) 光輝:《里運河之水滋生了“運河之都文學現象”》,《莫愁?小作家》2021年第1期。
(3) 荀德麟:《<淮安詩征>緒論》,《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
(4)橙子:《回歸人本與詩性——中國新歸來詩人現象觀察》,《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
(5) 陳義海:《沙克論》,《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6期。
(6) 沙克:《論中國新詩發展的轉承啟合》,《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6期。
(7)鎖天文:《中國當代運河文學書寫研究》,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20年。
(8)[法]米歇爾?柯羅著,袁莉譯,《文學地理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21頁。
(9) [法]米歇爾?柯羅著,袁莉譯,《文學地理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26頁。
(10) 雷雨,王一葦:《運河與文學及其他》,《東吳學術》2019年第2期。
(11) 白凱,周尚意,呂洋洋:《社會文化地理學在中國近10年的進展》,《地理學報》2014年第8期。
(12) 詹國輝,王奕驊:《中心邊緣理論功用及其引申》,《重慶社會科學》2015年第7期。
(13) 荀德麟:《<淮安詩征>緒論》,《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1期。
(14) 蔣登科,王鵬:《“新歸來詩人”初論》,《當代作家評論》2017年第4期。
(15) [德]瓦爾特?本雅明著,李茂增,蘇仲樂譯:《寫作與救贖——本雅明文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7年,第122頁。
(16) 劉春勇:《“雜”之于魯迅:論魯迅的晚期寫作》,《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8年第5期。
(17)蔣登科,王鵬:《“新歸來詩人”初論》,《當代作家評論》2017年第4期。
(18)王安憶:《我眼中的歷史是日常的——與王安憶談<長恨歌>》,《文學報》2000年第10期。
(19)蔣登科,王鵬:《“新歸來詩人”初論》,《當代作家評論》2017年第4期。
(20) 沙克:《心臟結構與文學藝術》,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第257頁。
(21) 姜超:《“新歸來詩人”精神源流論》,《星星》2018年第14期。
(22) [法]米歇爾?柯羅著,袁莉譯,《文學地理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年,第27-28頁。
(23) 張清華評論,見沙克《詩意的運河之都》附錄,北京:團結出版社,2020年,第437頁。
蔣登科,四川巴中人,著名詩評家,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新詩研究所所長,重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曾作為富布萊特學者在美國加州大學做訪問學者。著有專著《尋找輝煌》、《新詩審美人格論》、《詩美的創造》、《迷人的阿紅》、《文化轉型與中國新詩》(合著)、《散文詩文體論》、《九葉詩派的合璧藝術》、《20世紀重慶新詩發展史》(合著)及散文詩集《愛與非愛的空間》,散文集《靜夜的敘說》等。
沙克,當代著名詩人,一級作家,文藝批評家。60后,生于皖南,居住南京。經歷于多家媒體雜志記者、主任編輯,高校兼職教授,北大訪問學者,政府、教育及文藝機構顧問等。1980年代走上文壇,參與中國現代主義詩潮?,F從業于文藝研究、文藝編輯、文藝協會。兼任中國文聯主管的《中國文藝家》雜志社副總編輯、藝術總監。
發表散文、詩、小說及文藝評論等數百萬字,作品被收入全國二百余種文學選集、典籍,出版文學及文藝評論著作二十種。曾赴亞歐非美澳訪問交流、采風寫作,有作品被譯為英、法、日、俄、以、西、荷等多國文字。獲得過多項全國性文藝作品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